CAUTION这篇文章还在施工中……
这篇文章有些文字现在看来也许有不认同的地方,但是作为「曾经思考过」的印证予以保留。
二月:憧憬与期待
提前一周回到了学校,刷刷 LeetCode Hot 100 并看看高数,每天晚饭前会去西大体育馆跑 3KM。
此时的我大概内心有一团火:尽管自己现在是如此的不堪,也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些什么……
我想去软工院看看,一方面是解解乏,一方面是树立信心。
于是我在开学前去了一次珠海校区。
珠海一日游
实在找不到前往珠海校区的好方式,毕竟不通地铁。
于是约顺风车前往,从季华大桥出发,花费大约3小时的时间,我打开车门,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。爬上图书馆间的楼梯,可以俯瞰珠海校区的大部分。
软工院
穿过前亚洲最长教学楼,拐两个弯,就是软工院的院楼了。
WASM 与 Linux,这大概是我想象中的计算机专业该干的事情之一吧。
Kingsoft。
再见唐家湾
后面又去看了两眼俊俊子中心。
我也许还会回来。
三月:新宿舍,新朋友
终于申请了换宿舍。之前求助的兼辅一点事情都不管,感谢辅导员张老师,非常认真负责。在他的帮助下,成功换到了一个三人间。
新的舍友不会半夜打 fps 游戏了,也算可以好好睡觉了。
同时软工院的转专业考核标准也放在了官网上:竟然是手写程序设计。出于对这种考核方式的抵触以及对于热度的考虑,我不太想去软工院了。
但是我又该去哪里呢?计算机学院太卷了,我深知我并非大神。软工院被我放弃了。AI 院似乎并非好的选择。智科只看数学成绩我讨不到好。那么……去网安院吗?
让我 all in 网安的契机是在心理课上和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的同学聊了数个晚上。我希望能与这样的同学继续同行一段距离,报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最后一点疑虑被打消。
我买了离散数学课本粗略学习,同时又啃了一点 CSAPP 和 《程序员的自我修养》,开始准备网安的面试。
四月:转专业前夜
四月的事情我已经不太记得,只记得当时非常焦虑无助。
焦虑,焦虑,焦虑。
我已经无法全神贯注在任何一节课上,完全不行。
线代之前自学过一些,所以暂时能够没压力地放掉。高数和概率统计则完全是上课坐在最后一排干自己的事情,作业全部靠抄答案。
至于大学物理和电子技术基础,我完全是没学,相信期末的自己的智慧。
五月:转专业
五月初的广州,又闷热又潮湿。从 203 出发,到达一教往往掉一身虫子。100 号人挤在狭窄的教室里面,我已经无所适从。
于是,和在转网安群里面认识的一位发羊姐表情包的漫协群u对上暗号,决定一起去深圳校区准备机试面试。
无悬念地,我和他在笔试和面试都取得了很高的成绩。
无悬念地,出现在了最终接收名单中。
去期待深圳
深圳校区是物质上富有的:处处可以见到深圳的财力雄厚。再也不用在南校和大家摩肩接踵了——人均资源充裕的快乐。
尽管听到了很多前辈对深圳校区的抱怨,我仍然认为:深圳校区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开发。
去触碰未来
我认同曹丰泽这篇演讲稿:《去非洲:中国青年工程师的“发展主义”选择》 。
其实世界上也只有一种可笑的悲剧,就是你对生活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美好期待,想象一个地上天国出来,然后当你发现它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之后,你又一瞬间把生活看作一种一无是处的丑恶东西,你就像一个二极管一样在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之间跳跃,可惜这两者都是假的。只有你真正完整地认识到一件事情的全貌,包括好的和不好的,你才有资格去评判你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它。
模板不是唯一的。内卷烈度高的地方也不一定是必经之路。关键是询问自己的内心:你到底想做什么?
我想在本科期间获得扎实的计算机基础。
我想用我所学的东西去构建新生的事物,去连接不同的领域。
这些东西,相信以我的能力,能够在深圳校区的本科余下三年里一点点去探索、去实现。
六月:Gap 与期末考
转完专业一直处于放松状态。一个维持了一年的心魔就此解决。此后我也不会隔三岔五梦到高考了。
不过,期末考如期而至,我速通完成了高数线代和概统,至少成绩还算过得去。但是电工和物理就不那么幸运了。尤其是大学物理,东西又多又难记忆,我喜提后25%的成绩,也是致敬了 Uniya 前辈了。虽然他比我做的东西多很多就是了。
七月:开发与……宅
考完期末先是在家面试,光荣成为 Matrix 的一员。
又以一种奇怪的方式,成为了一个系统安全的大创的责任人。终于找到正当方式学 Linux 了
深圳校区的宿舍太豪华了。我成天待在宿舍,偶尔去院楼,偶尔去健身房,偶尔去打 maimaiDX。
每周定时定点收看当期新番剧,也算是久违地抛弃一切压力地享受作品了。
八月:寻找线索
八月先是在学 BPF 和 Android 相关的内容,空闲时间打打 MoeCTF 2025。
八月中旬参加了 LilCTF 2025,很用心的比赛,三天的全身心投入让我感到一种充实感。
我尝试将我发力的东西都集中在一条线上面。
系统安全,Linux,PWN,Reverse,后端后台开发……
技术是相通的,我一直相信,我希望能够理清楚每一个点延伸出来的线条,尝试用一个清晰的主题去串联他们。
同时,我也在尝试新的东西:科研作图,机器学习…………
我不知道我究竟会走向何方,但是有学习的时间和契机就应该好好珍惜。
一些小小的感悟
噪音与信息
生存和发展需要信息。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成倍存在的噪音所隐藏。
专注时间
在大量接受新信息的情况下,一个人一天也许只能完全专注 5 小时。
超量的工作不会让你增加更多效率,而是防止你把注意力消耗在带来负效果的地方。